新学期伊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石油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李薇也愈加忙碌起来,除了日常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外,她还在抓紧时间准备“双高”专业群验收、职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等工作需要的材料。
就在今年7月,李薇领衔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石油化工技术教学团队”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申报到获批,5年来这支20名校、企人员共同构成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共编写完成29门课程的教材,14部教材出版,6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授权专利18项;与8家石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签订了18个现代学徒制班,培养学徒567人……
群雁高飞头雁领。任何一支强大的队伍中,都有一个能“把脉”定调的头雁。李薇就是这支队伍的“头雁”。
1993年6月,23岁的李薇从西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潜心育人。2017年,李薇担任石油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开始带领学院60多名教师走上了积极探索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之路。
“1加1的结果肯定是大于2的,”李薇说,“靠个人单打独斗是干不出什么名堂的。”
作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李薇紧盯产业变革与科技创新,围绕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加强专业内涵改革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作为“头雁”,李薇掌舵团队发展方向,明确主线任务,团队向着高峰不断攀登。
5年来,团队一直在做一件事:让化工更智慧、更绿色、更安全。
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靠着“泡”在生产一线的积累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制防锈渗入型混凝土塑化剂、新型环保工业抗磨车用润滑油添加剂、新型耐盐保水剂等等。
团队成员不断夯实新技术应用研究,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添薪续力。
2022年8月,李薇和周艳青带领的石油树脂项目团队与兰州拓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管式热聚合成工艺产业化应用装置开工投产,新工艺应用于包头洲际汇鑫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碳九树脂装置。经核算新工艺与冷聚工艺相比,树脂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约280元/吨,以年产6万吨生产装置计,每年节约成本1680万元。
“成绩单”的背后,是坚守,更是初心。
“科研肯定不是每天8小时按时上下班就能做出成果的,这不符合研究发现规律。”周艳青推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守恒定律”,最忙的时候,经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到家,很少过周末。
团队的其他成员亦是如此,个个都是投身科研的“拼命三郎”。
团队成员田华就是其中一个深入企业的“拼命三郎”:长期“泡”在兰州石化、扬子石化等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田华不断探索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探索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融汇的途径和方法。
“团队成员理念一致、志同道合,只要花功夫,不愁没有项目成果。”谈及团队高质高产的秘诀,李薇如是说。
多年来,团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落实“三教”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培养一批精技善教、创新教学的“工匠之师”。
在石油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分析方法选择与方案设计”课程中药种植地土壤中镉含量的测定这节课上,教师于娇娇结合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于娇娇将项目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整个项目教学中,在项目学习实践中,解决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如今,通过认真研究理论知识,再加以反复实践,团队教师把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在学生眼中颇为枯燥的专业基础课讲解得妙趣横生。
“国家现在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我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去研究真问题,能够想国家之所想、做国家之急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贡献。”李薇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郑芃生)
作者:郑芃生
标签: